
2025年,上海成功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,国际性赛事高达56项,直接经济效益113.78亿元,拉动效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9.90亿元。这样的成绩单,不禁让人好奇:上海如何打造出了如此闪耀的“体育金名片”?它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哪些借鉴意义?
2月26日,上海体育局发布了《2025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》,报告显示,上海体育赛事在2025年创造的经济价值令人瞩目。与2025年举办163项赛事时相比,上海的体育赛事“吸金能力”大幅提升,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。
事实上,近年来,体育已成为包括上海在内的众多国内城市的“名片”。为何上海的体育金名片能如此熠熠生辉?这份最新的评估报告给出了有益的启示。
报告中指出,上海体育赛事在2025年所创造的各方面竞技价值,已经成为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。去年,上海共举办了178项国际国内赛事,其中国际性赛事占比31.5%,全国性和区域性赛事占比68.5%。田径赛事数量最多,其次是足球和篮球赛事,电竞项目占比3.9%。
国家体育总局“十四五决策”专家黄海燕教授表示,去年举办的178项赛事覆盖了55个运动项目,这充分体现了上海体育赛事服务市民需求、紧扣国家战略、紧跟国际趋势的发展思路,SPORTS。
然而,为何上海2025年举办的体育赛事直接经济影响和拉动效应只有5年前的一半?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指出,这与文旅商体展的联动发展密不可分。
在2025年,上海围绕体育赛事举办了近200项文旅商体展联动活动,其中日均消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赛事占比达27%。罗文桦表示,无论是国际赛事还是国内赛事,都积极发挥引流效应、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,大力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,创造出丰富的复合型消费场景,全面激发“大消费”潜力,KAIYUN。

评估报告从“关注度、专业度和贡献度”三个大方面对赛事进行评价,其中包括11项二级指标和46项三级指标,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每一项赛事。最终,上海ATP1000大师赛、奥运会资格系列赛·上海、F1中国大奖赛以及上海马拉松成为赛事影响力总得分榜排名前4位的赛事。
以F1中国大奖赛和上海ATP1000大师赛为例,它们围绕“赛事+旅游”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,吸引大量观众到场观赛,对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要素的拉动效应均超过15亿元;上海马拉松则以“顶级赛事+高端会展”为办赛思路,吸引大量观众参观,带动经济效益显著。
黄海燕教授指出,上海体育赛事的办赛特点包括:对标全球体育城市,坚持国际高能级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“双轮驱动”;持续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和布局发展,构筑城市体育赛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;发挥经济乘数效应,促使上海体育赛事深度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大局。
此外,上海还积极引入新兴潮流运动赛事,如虚拟体育和电子竞技,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能,提高赛事多样性和功能价值。
然而,上海的体育金名片仍有提升空间。黄海燕教授建议,上海可以进一步加强海外人群的针对性营销宣传,提升境外观众比重,并加强对赛事受众需求的深度分析,推动消费潜力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。
同时,上海还需进一步提升赛事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,借鉴国际顶尖赛事的成功经验,推动更多优质文旅资源向赛事开放,实现“因为一场赛奔赴一座城”的美好愿景。